首页 >> 税种知识

政府在调整起征点和免征额时,应如何平衡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025-05-20 税种知识 6613 作者:税百科一黄主编

 政府在调整起征点和免征额时,需从短期财政承压与长期经济赋能的动态平衡出发,通过精准测算、政策协同及长效机制设计,实现 “保收入” 与 “促发展” 的双重目标。以下是具体策略及实施路径:

  image.png

  一、建立多维量化模型,精准测算政策阈值

  

  1. 税基弹性与财政承受力测算

  

  短期减税规模评估:通过历史数据建模,分析起征点 / 免征额每提高 10% 对纳税人数、计税基数的影响。例如,增值税起征点提高至月销售额 15 万元时,测算小规模纳税人减税规模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设定 “财政缓冲区间”(如不超过地方财政收入的 3%),避免短期减收冲击基层财政运转。

  

  长期税基增长预测:引入 “拉弗曲线” 原理,估算减税刺激经济增长后的税基扩张效应。如个人所得税免征额提高后,居民消费增长带动服务业增值税增收的倍数关系,设定 “动态平衡点”(如 3-5 年内减税规模与新增税基贡献持平)。

  

  2. 行业与群体差异化模拟

  

  按行业利润率、就业吸纳能力划分政策优先级:对小微企业集中的批发零售、餐饮住宿等行业,适当提高增值税起征点;对高收入群体占比高的金融、科技行业,优化个人所得税超额累进税率结构,避免 “一刀切” 导致财政失衡。

  

  二、构建政策协同体系,对冲短期财政压力

  

  1. 组合式税费调整策略

  

  “提免降率 + 扩税基” 搭配:如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的同时,将高收入群体的资本利得税(如股权转让所得)纳入综合计税,扩大税基;或提高增值税起征点的同时,对奢侈品、高端服务加征消费税,平衡财政收支。

  

  分阶段实施缓冲机制:政策调整设置 3 年过渡期,首年起征点 / 免征额提高 30%,次年提高至 60%,第三年达目标值,给予财政收入逐步适应的空间。

  

  2. 财政支出结构优化

  

  压缩 “三公” 经费、非必要基建投资等刚性支出,将腾挪资金用于减税降费的财政补贴。例如,某省因起征点提高年减收 50 亿元,可通过削减 10% 的行政事业性支出(约 20 亿元),结合盘活存量资金(30 亿元)填补缺口。

  

  三、强化经济赋能效应,培育长期税基增长动力

  

  1. 政策靶向引导资源配置

  

  将起征点 / 免征额调整与产业政策结合:对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提高企业所得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如从 75% 提至 100%),引导资金流向创新领域,待企业成长为规模以上纳税人后反哺财政。

  

  对就业吸纳能力强的小微企业,将增值税起征点与社保缴费挂钩:企业每新增 1 个就业岗位,起征点可额外提高 5 万元,既减税又促就业,长期扩大劳动所得税基。

  

  2. 构建 “减税 - 增长” 良性循环

  

  以个人所得税为例,提高免征额后,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带动消费,2023 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增长 1%,约拉动增值税增长 0.8%。政府可通过消费券、家电下乡等政策放大这一效应,形成 “减税→消费升级→企业盈利增长→税收回升” 的链条。

  

  四、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增强政策灵活性

  

  1. 指标联动触发机制

  

  设定 “财政收入预警线” 与 “经济增长警戒线”:当 GDP 增速连续两季度低于 5% 时,自动触发起征点提高 10% 的机制;当地方财政收入同比降幅超过 15% 时,暂停进一步减税政策,确保财政可持续性。

  

  2. 区域差异化政策工具箱

  

  对东部发达地区,起征点 / 免征额按全国统一标准执行,因税基雄厚可承受短期减收;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允许起征点上浮 10%-20%,并由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弥补地方减收(如按每减税 1 元补助 0.5 元),避免 “穷者更穷”。

  

  五、国际经验借鉴与本土化应用

  

  德国 “税基保护” 模式:

  

  个人所得税免征额每年根据通胀率自动调整(如 2023 年因通胀率 7.9%,免征额从 9984 欧元提至 10908 欧元),既保障居民实际购买力,又避免因通胀虚增税基导致财政过度增收,实现 “中性调节”。

  

  美国 “就业关联减税” 机制:

  

  2017 年《减税与就业法案》中,对企业所得税起征点相关政策与就业人数挂钩,企业每保留 1 个岗位可享受 2000 美元税收抵免,既减税又防止资本外流,2018-2020 年美国私人部门就业增长约 4.5%,部分抵消了税改带来的财政赤字。

  

  六、实施保障:数据驱动与社会共治

  

  税收大数据监控平台:实时追踪起征点 / 免征额调整后的税基变化,如增值税起征点提高后,通过金税三期系统监测小规模纳税人开票量、营收增长率,评估政策对企业活力的实际影响,为后续调整提供数据支撑。

  

  社会参与式评估:引入第三方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高校智库)对政策效果进行独立评估,公开财政收入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数据,增强政策公信力,避免公众对 “减税导致财政危机” 的误解。

  

  总结:平衡的核心逻辑

  

  政府调整起征点和免征额时,需跳出 “非此即彼” 的思维,通过 “短期精准对冲 + 长期税基培育 + 动态机制调节”,将减税的财政成本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能。关键在于把握 “度” 的平衡 —— 既不能因担心财政减收而错失激发市场活力的机遇,也不能脱离财政承受能力盲目减税,最终实现 “放水养鱼” 与 “财政稳健” 的共赢。


tags:

关于我们

【税百科】作为中国成立较早、内容较全的税务内容百科平台,为用户提供中央及地方税收法律法规、税务稽查案例、税务问答、涉税裁判文书与税务培训文件,每天更新大量税务资讯!

推荐阅读

小编推荐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