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筹与偷税漏税有哪些区别
税筹与偷税漏税在以下方面存在区别:
法律性质不同
税筹:是在税法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对自身经营、投资、理财等活动的事先安排和筹划,合法地减轻甚至免除自身应承担的或额外承担的税收负担,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
偷税漏税:偷税是指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或者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具有非法性。漏税一般是指纳税人因无意识而发生的漏缴或少缴税款的行为,虽然主观恶性相对较小,但也是违反税法规定的。
行为手段不同
税筹:是利用税法中的优惠政策、税收漏洞或空白,通过合理安排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理财活动等方式,如选择合适的企业组织形式、利用税收减免政策、合理安排成本费用扣除等,来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
偷税漏税:偷税通常采用欺骗、隐瞒等手段,如伪造账目、虚构交易、虚开发票、隐匿收入等;漏税则可能是由于纳税人不熟悉税法规定、疏忽大意或财务核算错误等原因,导致未正确计算或申报应纳税额。
行为时间不同
税筹:是在纳税行为发生之前,对涉税事项进行事先的规划和安排,具有前瞻性和计划性。
偷税漏税:偷税一般是在纳税义务已经发生后,通过各种手段来逃避纳税义务,是一种事后的违法违规行为;漏税可能发生在纳税申报过程中,也可能在税务检查等环节被发现,往往是由于纳税人的疏忽或失误导致的事后问题。
目的和后果不同
税筹:目的是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实现纳税人税后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也有助于促进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税务机关对于合法的税筹行为是认可和允许的,不会对纳税人进行处罚。
偷税漏税:目的是为了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直接损害了国家的税收利益。一旦被税务机关发现,偷税者需要承担补缴税款、加收滞纳金、罚款等法律责任,情节严重的还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漏税者也需要补缴税款和滞纳金,如果情节严重,同样可能面临罚款等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