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的意义
纳税即自然人或法人向国家税务机构交纳税款的行为和过程。以下是关于纳税的一些重要方面:
纳税的意义:
财政收入来源: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和工具,能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国防、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税收。
经济调控手段:国家通过税种设置、税目和税率的调整等,可以调节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例如,对某些新兴产业给予税收优惠,鼓励其发展;对高污染、高耗能产业提高税收,限制其发展。
维护国家政权:国家政权的运转需要资金支持,税收是国家机器有效运转的重要保障。同时,税收能体现国家的政策导向,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
监督经济活动:税务机关在征收税款过程中,可以了解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从而起到监督经济活动的作用。
税收的特征:
强制性:税收是国家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凭借政权力量,依据政治权力,通过颁布法律或政令来进行强制征收。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否则将受到法律制裁。
无偿性:国家征税后,不需要向纳税人支付任何报酬或代价。税收是国家对社会财富的无偿占有和分配。
固定性:税收是按照国家法令规定的标准征收的,包括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目、税率、计价办法和期限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征纳双方都必须共同遵守。
纳税主体:
自然人:个人取得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等收入,需要按照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此外,个人在进行房产交易、车辆购置等行为时,也需要缴纳相应的税费,如契税、车辆购置税、房产税等。
法人:企业是主要的纳税法人主体。企业需要缴纳的税种较多,如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已逐步被增值税取代)、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资源税等。不同类型的企业和不同的经营行为,适用的税种和税率也会有所不同。
税收征收方式:
查账征收:适用于账簿、凭证、会计等核算制度比较健全,能够据以如实核算生产经营情况,正确计算应纳税款的纳税人。税务机关按照纳税人提供的账表所反映的经营情况,依照适用税率计算缴纳税款。
核定征收:税务机关对不能完整、准确提供纳税资料的纳税人,采用特定方法确定其应纳税收入或应纳税额,纳税人据以缴纳税款。核定征收可细分为核定额度和核定税率两种方式。
代扣代缴、代收代缴征收:代扣代缴是指支付纳税人收入的单位和个人从所支付的纳税人收入中扣缴其应纳税款并向税务机关解缴的行为;代收代缴是指与纳税人有经济往来关系的单位和个人借助经济往来关系向纳税人收取其应纳税款并向税务机关解缴的行为。这两种征收方式适用于税源零星分散、不易控管的纳税人。
自核自缴:纳税人按照税务机关的要求,在规定的缴款期限内,根据其财务会计情况,依照税法规定,自行计算税款,自行填写纳税缴款书,自行向开户银行缴纳税款,税务机关对纳税单位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
委托代征:税务机关为了解决税务专管员人力不足的矛盾,依法委托给其他部门和单位代为执行税款征收任务。